■街談
  24日,高考成績公佈,就在當天下午3點,位於合肥市新蚌埠路鐵靜苑小區內,一名18歲的男孩從27樓跳下,當場身亡。據知情人士透露,死者是今年的一名高考生,因考試失利選擇輕生。
  (6月25日《市場星報》)
  因為高考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跳樓,這樣一幕慘烈的景象,發生在高校擴招、升學率不斷攀升的當下,多少令人感到不解。然而,聯想到學校、家庭、社會長期流行的學歷攀比風,卻又不感到奇怪。因為儘管高校不斷擴招,考上重點大學與名校仍然偏難。在現實語境中,人們攀比的大學,往往指的就是重點大學與名校。如果考前的心理預期就緊緊鎖定在這些學校身上,考後不理想的成績,自會給人沉重的一擊。
  然而,這些都不足以成為一個花季少年因為高考而自殺的理由。說到底,高考只是一場考試。它在市場經濟時代,已無法承載改變人生命運的重任,無論是高考狀元,抑或落榜者,實現人生價值,必須通過不斷的努力及把握好人生機遇。一場考試可能給予了某些考生比較高的起點,但這並不等同於成功。升學之後,仍然有漫長的奮鬥路要走。相反,在這場考試中的失利者,也許無緣高等學府,但完全可以走其他的道路。西諺有雲,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,只要有恆心毅力,焉知另一條路不能通往成功?
  是時候反思我們對於高考的態度了。誠然,高考在幫助邊遠地區孩子改變命運方面,確有積極的作用。但這種作用已不像恢復高考之初時那樣,具備點石成金的魔力。社會過度關心高考,過分渲染高考對青少年命運的改變,容易在學生心中埋下不良心理種子,削弱他們抗擊高考失利的心理防禦能力。以此而論,儘管花季少年高考失利自殺只是個案,卻折射出在應對高考上,校園心理機制建設的匱乏。糾結於升學率的高中教育,已徹底蛻變成一個圍繞分數而作業的流水線。當少年們徹底信服高考成為唯一,失利而來的幻滅感,又怎能輕易說服自己坦然應對?
  加謬說過,“自殺在人的內心中醞釀著,猶如醞釀一部偉大的作品”。時至今日,已無法得知合肥少年自殺當日,懷揣怎樣的心情。他留下的是痛苦不堪的親人與來自某重點高中的學生身份,或許後者正是他疲憊不堪的誘因。無獨有偶。梳理近年來有關高考自殺的新聞可以發現,這些學生,普遍集中於一些重點高中或復讀名校。這看似偶然的現象,反映的是高考指揮棒下校園機制建設的失衡。換言之,高考與重點高中或復讀名校,某種意義上已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。在這種錯位的關係下,雖然高考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道路,卻仍被不斷拔高成學生的唯一。以此而論,教育機制當汲取這種教訓,推動高中教育轉型,不能再放縱以高考論成敗的思維綁架學生,荼毒校園。
  □晚報評論員 楊興東
  (原標題:不能再放縱以高考論成敗的思維綁架學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37itdpg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